職業發展
畢業后工作怎么找?找工作必要“北上廣”?
時間:2015-04-10 10:0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葉(化名)開學報到的這天,3月5日,剛好是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的日子。學校食堂的電視在直播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小葉很認真地聽著,尋找自己關注的“關鍵詞”——就業。
小葉就讀的是地處珠三角的一所大學,她還記得4年前高考結束時的風光:“拿到法律專業錄取通知書那天,家里請了3桌,我爸站在門口發煙,我媽笑得合不攏嘴。”小葉來自陜西安康,上大學后,一直很努力。“學生會待過、四六級考過、獎學金拿過,大學4年仿佛自己身處宇宙中心,感覺全世界都是自己的。”這種感覺在小葉過年回家之前,已經完全被找工作沖淡了。
“遞過去簡歷,人家覺得學校一般。面試的時候,人家覺得長相一般。最重要的是,父母都幫不上什么忙,只能靠自己闖了。”
最近,小葉在思考,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鄉發展?有沒有其他路可走?
政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23次提到了小葉所焦慮的“就業”。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今年高校畢業生749萬人,為歷史最高。要加強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鼓勵到基層就業。實施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支持到新興產業創業。
作為749萬分之一,小葉在報告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找工作不必非要“北上廣”,小城市的空間和機遇可能更多
作為80后人大代表,冼潤霞對于小伙伴們的就業焦慮更多了一點關注。
她是小葉的同齡人,在找工作時也有過類似的焦慮。
跑過無數招聘會,冼潤霞終于在廣州一家銀行找到一份工作。“但做了一段時間怎么都感覺心里不踏實,沒有那種你很喜悅、很有沖勁的感覺。”在潤霞眼中,“我明天得工作”和“明天我又可以工作”是完全不同的狀態。
“廣州是很好很大的城市,發展快,生活節奏也快。但我是一個很喜歡大自然的人,不喜歡臉貼著臉擠在公交車上,馬路很寬闊但全都是不認識的人,視線范圍內全是一棟棟樓,這不是我要的。”
說這些話時,潤霞已經離開廣州,在增城市石灘鎮沙頭村做了5年多的大學生村官。“大城市機會多,但是競爭激烈。我不覺得小城市的發展比不過大城市,相反可能它的空間和機遇會更多”。
當了村官,家長理短,雞毛蒜皮,潤霞都要關注。她覺得自己“沒有做過什么特別轟動的事,做的都是日常的事。”農村污水河治理、留守兒童教育、修村口那條坑洼的路,都是潤霞關注的點。
去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當著總書記的面,潤霞一口氣提了4條“建議”。“既然我是村官、我是人大代表,就要把基層的聲音帶上兩會”。
全國人大代表朱列玉律師通過中國青年報記者給小葉支招。“我們律師這個行業每年都會招聘畢業生,每個用人單位都喜歡那些做事非常認真的、材料寫得好的同學。在單位里,不要總想著‘高大上’,把一件小事認認真真做到最好,這個是大學畢業生應該有的態度。”在朱律師眼中,工作地也不必非要選擇“北上廣”,只要肯干,每個地方都能出彩。他還建議小葉要“轉變心態”,找不到最滿意的工作完全可以退而求其次,積累經驗最重要,也可以為以后的創業鋪路。
各種就業歧視要消除
本次兩會中,很多代表、委員都把小葉們的就業苦惱寫進了自己的議案、提案中,也帶進了許多次的小組討論里。
全國人大代表羅和安就有很多像小葉這樣焦慮的學生,他們常給“羅校長”寫郵件吐槽,反映自己所遇到的就業不公平現象。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公平問題成為羅和安履職過程中關注的焦點。
今年全國兩會上,羅和安提出盡快制定并出臺《反就業歧視法》,以保障就業公平。羅和安認為,就業公平涉及面非常廣,除性別、年齡、身高、民族等歧視因素外,近年來,非“985”、“211”高校畢業生就業時遭歧視現象日益普遍,成為就業公平的阻礙因素。
羅和安表示,雖然《憲法》、《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明確了反就業歧視的法律條款,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反就業歧視法律體系,缺乏有力的反就業歧視行政措施,缺乏健全的反就業歧視監督機制和救濟機制,高校畢業生就業歧視現象仍普遍存在。
甚至,就連小葉擔心的“很多用人單位看到是女生就沒興趣”的話題,也被全國人大代表徐曉關注到了。作為河南省女企業家協會會長、河南省女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老師,徐曉格外關注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全國兩會上,徐曉帶來關于消除女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建議,說的就是小葉可能遭遇到的問題。
就業還是創業?年輕人要勇于嘗試
今年春節回家,小葉在家庭聚會中大吐找工作難的苦水。小葉的表哥給她支招:“去創業呀!但凡大學畢業、五年網齡、英語過了四六級的人全都在跟天使投資人喝咖啡呢!”小葉知道這是網上的一個段子,但她身邊的確有小伙伴選擇了創業。在小伙伴口中,審批不再“跑斷腿”,開個店要蓋十幾個章的情況越來越少。特別是今年會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政府在審批的“程序”和“時限”上考慮到了創業者的難處。“想歸想,萬一不成呢”。小葉不是沒有想過創業,但比起找工作,她更害怕創業失敗。
全國政協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在福利保障界別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談到了小葉假設的“失敗”。
“創業是個好現象,包括我自己的親屬后輩里也有在做這個事的,但是也很迷茫。”胡曉義說。
在胡曉義看來,政策環境鼓勵創業、創業之門打開、創業門檻降低,這些都是在鼓勵“弄潮”,處在創業的前端。
“對于創業來說,本質在于寬容失敗。”胡曉義分析,能不能把創業做到底,不是看一年、兩年內有多少人去創業,增加了多少小微企業,而是要認清創業的常態。即1000萬創業的小微企業中,近800萬面臨破產。
“有沒有制度化的保障使失敗的人有信心再度創業,這是問題的關鍵。”胡曉義認為,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能單從思想上動員,要有制度保障。
胡曉義指出,還未看出容忍失敗的機制,或許因為問題還不是這么迫切。“制定一些切實的措施來支持全社會能夠持續保持創業的熱情,而不是一批人倒下了給另一批人一個負面的示范,說,你看創業沒什么好下場”。
小葉也還沒想好,究竟是繼續找工作還是去創業。不管怎樣,她關心的兩會,也結結實實地關心了她一把。